活動報導:
第十屆崇友實業獎學金見面會——「Better Tomorrow」共融的價值與實踐
第十屆崇友實業獎學金交流學習見面會於2024年11月30日及12月1日舉行,活動以「Better Tomorrow」為主題,邀請合計35位來自26所大專院校的獲獎學生齊聚一堂,共同探討社會共融的價值。
活動開場以12強中華隊的成績為例,勉勵學生們在不被看好的情況下,也要全力以赴,並強調當人生處於無所畏懼時,能更好地釋放能量。無論出身與背景,每個人都應努力回應生命的挑戰。
無障礙的難題與挑戰
如果一個團隊裡,有人看不見、有人聽不見還有夥伴手不方便,要怎麼共同完成一項任務呢?在台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邱佳慧,與跨領域學習中心主任王明旭,兩位跨領域教育課程翹楚的帶領下,活動一開始便以特殊規定的「棉花糖挑戰」,帶出社會共融的主題,並延伸討論無障礙設計與通用設計的精神。
活動邀請了社團法人台北市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的游鯉綺社工師及許朝富總幹事分享,游社工師提到:「無障礙不該僅是為身障者設計,也應涵蓋生活中的每個人,而通用設計的核心應回應『所有人都能使用』的公平性」,例如公廁的搖桿式水龍頭取代傳統旋轉式設計,既減少使用阻力也能便利行動不便者,因為障礙並非僅是生理限制,有時是來自環境與設計的缺陷。
許朝富總幹事則以自身經歷闡述了身障者在日常生活中面臨的困難:例如在便利商店,曾因其他消費者的遮蔽而無法順利結帳,以及提款機設置於階梯上無法使用的情況,這些都是對輪椅使用者而言的典型障礙。他指出,輪椅使用者的視線高度約為110公分,設計應該考慮到不同高度需求。
關於無障礙:刻板印象的反思
「有甚麼方法能協助身障者買菜或是到圖書館借書?」一般而言,可能會直覺式地想到超市快送服務與圖書館的書籍配送系統能為行動不便者提供便利。然而,許總幹事提醒,這些服務應作為多元選項,而非唯一解方。
他進一步分享國內外的創新設計案例,例如加拿大冰原雪車的無障礙升降設施,能讓身障遊客和一般遊客享受同等風景;以及可以自動上樓梯的IBOT電動輪椅,讓行動不便者不必假手他人即可擁有移動自由,在在顯示有障礙的是「環境」,而不是「人」本身。
不只無障礙 更要落實生活面的通用設計
「身障是一種狀態,而非缺陷。」許總幹事提到,假如大樓沒有電梯,是這棟建築的問題而非搭乘者行動不便的問題;假如手冊字體太小,是手冊的編排問題而不是閱讀者視力不好的問題。他分享國外脊椎損傷者不僅熱愛攀岩運動,更開班教導身障孩童學習攀岩,顯示身障者同樣可以突破限制,參與各種挑戰。此外,他強調設計應回到生活本質,提醒大家要盡可能避免以「愛心」的視角看待無障礙設計,而應專注於平等與生活的需求,真正實現通用設計的理念。
游鯉綺社工師則以「藝術共融」牌卡,帶領學生們探索不同族群被忽略的需求,以及如何消除障礙。牌卡中包含三組卡片:「Where在哪裡」、「What做什麼」、「Barrier受阻礙」,學生們分組討論各種解決方案,以克服該障礙,確保所有人都能在該情境中能盡可能平等地參與活動,這項練習也讓學生更理解到「障礙來自環境,而非人本身」。
成果發表:「Better Tomorrow」社會共融的創新設計
在認識共融設計的理念與精神後,王明旭老師以「Better Tomorrow」為主題,讓學生們透過人物誌(Persona)這項設計思考工具,設定人物角色並深入理解目標對象的需求、行為和痛點。六大組之中,大家的角色設定不約而同地都選定了視障者與身障者為對象,但遇到的困難及解決方案很具創意及多樣性。成果發表會邀請崇友基金會董事黃虹霞以及行無礙協會的游鯉綺社工師擔任評審,給予回饋及勉勵。
視障者的潛水運動與感官探索
第一組「30歲的後天視障者陳大哥在海邊從事海上運動」提到主角在意外失明後陷入低潮,但在他人的幫助之下嘗試了潛水這項運動,提醒大家,感知世界不僅依賴視覺,觸覺、嗅覺與聽覺同樣重要。評審提到潛水活動的潛在挑戰與風險,但也肯定該組注意到身障者的運動權是很棒的主題。
輪椅族的點餐需求及友善點餐機
第二組「25歲坐輪椅的麗芬帶著吉娃娃在點餐機點餐,並坐著友善座椅上樓」,描述了愛吃速食的主角因先天性糖尿病不慎截肢,到速食店才發現困難重重,而主動寫信給速食店反映,因此降低了自助點餐機的高度並於店面加裝可垂直移動的友善座椅。評審對於此案例具有自我倡議的精神表達肯定。
視障者的逛街需求與AI購物車
第三組「愛漂亮的20歲後天視障者Wendy在購物中心Shopping」學生展示了AI購物車設計,融入QR碼掃描功能,讓使用者能獨立獲取商品資訊。評審讚許這項設計對促進自主生活的價值,並建議未來設計中需考量更多細節,例如凸點標示以便視障者操作。
寵物共融公園與AI雙背帶
第四組「34歲肢體障礙者陳竺竺帶著拉不拉多犬到公園自在玩耍」,學生們提出共融寵物公園的構想,同步考慮到硬體及軟體需求,包含遛狗區入口採用把手式及PU材質的遮雨棚走廊,並設計AI雙背帶改善障礙者與寵物共同活動的便利性。評審肯定其創新之處,並期待未來更多技術能解決實際問題。
從健身房設計到自主生活的啟發
第五組「24歲先天全盲視障者的沈芊芊在大型健身房使用健身器材」學生們提出對視障者在健身房的困難觀察,並探討如何透過設計減少對人力協助的依賴。評審指出,目前已有針對障礙者設計的特殊健身房,但仍期待進一步提升以支持更多自主使用的可能。
身障者的家庭環境與智慧家具
第六組「正值青年的Leo因車禍坐輪椅希望能重回原本生活」關注家庭環境中的無障礙設計,如可調高度的家具以滿足不同成員的需求。評審認為,這樣的設計不僅便利障礙者,也對全家人帶來福祉,展現出通用設計的實踐精神。
此次發表會展現了學生們對於共融設計的創意與想像,亦啟發了更多關於促進平等的思考。兩位評審都提到,設計的核心不僅在於功能的實現,更在於對使用者需求的深刻理解與共情。他們期望學生們在設計中持續突破,創造更多能真正回應社會需求的解決方案。
從設計到共好:創造更好的未來
「未來的設計,最重要的是什麼?」如同許總幹事在課程中對學生們的期許,希望設計者不僅考量身障者的需求,更要能創造一個包容多樣性的社會環境。王明旭老師也提到,在一個議題裡有很多面向要思考,學生們要學習和應用舉一反三的能力-「放大你的思考、做你想做的、關心你能關心的事情」,並以皮克斯為例,強調說故事的力量,期許在座的同學們未來要懂得聆聽別人的故事、讓別人願意聽且聽得懂,讓說故事的能力成為自己的其中一項重要技能。
此次見面會結合實作、反思與分享,不僅提升了學生們對共融的理解,更在生活中實踐無障礙與通用設計的理念。正如活動的主題「Better Tomorrow」,我們期待透過設計與對話,創造一個真正共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