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長於台南的李取中老師,大學主修物理,退伍後進入網路圈,成立文創品牌,為台灣媒體界知名人士。
2010年從英國引進著名街報《The Big Issue》進台灣,創新編輯為其定位,以社會企業理念獲得廣泛認同,並擔任總編輯至今。之後發行《周刊編輯》再次挑戰創新媒體,李老師認為媒體不僅能傳遞資訊,更能與讀者溝通,他的作品蘊含對社會人性的觀察跟思考,這種深度和廣度是數位媒體難以取代的。
關於《The Big Issue》
英國《The Big Issue》是怎麼來的?最早街報出現在1889年美國紐約。某天 ”Body shop” 創辦人Gordon Roddick走在紐約街頭,碰到有人兜售刊物,意識到弱勢族群無須乞討金錢,只要能賣出雜誌,食物或住所便有著落。那時英國還沒有類似組織,於是Gordon回國後,便想成立類似組織。
為瞭解無家者處境與工作方式,Gordon找了John Bird合作。John年輕時坐過牢、在街頭流浪,後來在印刷廠工作,具備美術設計能力,是創辦的優秀合作人選。John認為非營利組織用意良善,但方式未必有實質幫助,希望組織以企業、商業方式運作,提供無家者工作機會,而非只是單純提供物資,讓有能力工作的人,透過賺取收入,找回自信心與生活節奏。
在日本、英國,會與相關組織租借場地,以舉辦街頭販售員說明會。在無家者用餐後進行簡報,介紹工作形式與解說問題,如果有意願,便進入實習階段。實習前提供販售配備,先給10本免費雜誌,賣出後再以半價金額批給販售員,藉由穩定收入改善生活現況,對於未來進行安排,擁有主導權。
實習中,發現最大困難點來自身體負荷,無家者長年病痛或精神不穩定,難以取得正常機會,工作也以臨時性為主。一般組織的供餐協助,會讓街友生活依賴性變高,而今街報組織補足缺口,重新讓街友找回工作意願。
百花齊放的《The Big Issue》
大家熟知的街報《The Big Issue》授權刊名讓各國使用,基於推廣不收取授權金。全世界共100多家街報,其中有10多家以《The Big Issue》為名,當然其他街報也擁有自己的刊名。各地《The Big Issue》封面與版本有些微差異,主題多與偶像明星、動物保育等相關。在街頭販售,封面意義不明會難以售出.以藝人或知名人士當封面是好的宣傳方式。各地發行周期不一,疫情期間,街報停刊許久,最近陸續恢復發行。販售員的配備則以帽子、背心為主。
《The Big Issue》也成立基金會,以便操作創投基金、進行投資。而國際街報聯盟(INSP)是共同的國際性組織,各國的《The Big Issue》都是各自獨立的單位,須個別加入INSP繳交年費,費用依據發行量訂定。
《The Big Issue Taiwan》大誌雜誌的誕生
李取中老師1997年投入媒體網路,探索數位媒介的可能性。2009年,偶然看到日本《The Big Issue》介紹,對於提供工作給無家者的販售方式感到好奇,而日本《The Big Issue》是由英國授權,英國發行於1991年。至當時近20年間,英國已有上千家社會企業,台灣仍缺乏社會企業相關資訊。
李老師對於雜誌結合社會企業有感,便著手蒐集資訊。 2009年去信英國,希望取得《The Big Issue》授權,11月受邀請遠赴英國。參訪中,倫敦總部兼具辦公與批發功能,販售地點由雜誌社決定,實際參訪販售員,並與John Bird碰面進行簡報。此份簡報當時由聶永真試做,令總部留下深刻印象,順利取得授權,《The Big Issue Taiwan》大誌雜誌誕生。而台灣是較晚發行的地區,封面視覺設計也趨於現代。
值得分享的特殊時刻
2013年7月,大誌雜誌首次在德國慕尼黑參與國際街報組織年會(INSP),會議規格慎重,由慕尼黑市長接待,晚宴在市政廳舉辦,廣邀媒體,舉行頒獎,共二三十個國家參加。此次年會與當地街報合辦,參與者遇到問題也大同小異,像是販售者抱怨封面不好看,臨時性問題該如何解決等,與會者交流雜誌跟周邊製作物、進行專題演講,更有編輯、發行、設計相關的工作坊可參加。
2016 年,在希臘雅典舉辦的年會,拜訪了希臘難民營。年年精彩的年會,李老師也都希望同仁至少參加過一次。疫情後,去年在米蘭復辦。今年將在利物浦舉行,也相當期待。
由於國際街報組織年會(INSP)持續尋求資金,2017年,大誌雜誌成為 ”INSP Supporting Members” ,除了年費,額外繳交費用,支持組織進行全世界街報的運作、推展與聯繫。大誌雜誌100期時,其他國家街報拍攝短片給予鼓勵祝福。而大誌雜誌多年來入圍數次INSP Awards 最佳設計獎,也在2018這年拿下獎項。
難忘的雜誌執行過程
《The Big Issue Taiwan》大誌雜誌由主編執行每期主題,各大洲外稿作者負責固定單元。在「販售員群像」單元,探訪台灣與國外販售員的人生經歷,許多讀者反映喜歡這個單元。
讀者會依據封面決定是否購買雜誌,主題雖有影響但不大。縱使熱門藝人的封面有絕佳效果,也會隨著次數增加使銷售量遞減。而新生代的喜好難以捉摸,有些歌手知名卻未能拉起銷量。最近發現某些日本動畫效果不錯,但日方授權嚴謹,須更多溝通協調,關於封面,還在尋找更多可能。
目前為止,大誌雜誌發行了170期,多數已絕版,回想有些內容難以執行。像星際大戰的附贈海報授權不易,加上作者過世,多重聯繫後從家人取得授權。或主題「職業小說家」轉載村上春樹未上市的作品,未上市基本是無法授權的,後來也透過積極爭取而取得授權。
大誌雜誌有各種志工參與形式,例如行銷宣傳、批書志工、腳踏車志工、行動探訪員等。疫情期間完全停擺,在疫情結束後,逐漸開始恢復運作。
如何傳播與被看見
目前臉書粉絲有25萬,隨著演算法改變,觸擊率降低,也在尋找其他被看見的可能。上過封面的藝人會進行專訪,並請他們錄製影片給販售員跟讀者,發行日一起請藝人在社群媒體上宣傳。前總統蔡英文也曾分享資訊,並在疫情後欣慰大誌雜誌仍持續奮鬥。這是由於街報組織受疫情影響,銷售量一落千丈,希望能隨著脫離疫情慢慢回復。
台灣目前有70幾位販售員,銷售量多寡不一,足跡遍布台灣主要城市,販售員不管販售的量多少,工作都已成為生活重心,每月也會為販售員舉辦聚會。販售員知道自身狀況能工作,隨時有人照應,便找到生活方向。大誌雜誌不會要求全數賣完,舊雜誌可換新的一期,或收購回來,就是希望販售員在販賣時不產生壓力。
《The Big Issue Taiwan》大誌雜誌創刊以來,常提到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李老師解釋為:「保持飢餓,保持未知」。前句須讓生理心理層面保持飢餓,因為很多事會形成習慣,如果沒能細細體驗或察覺當下感受,便覺得枯燥乏味,須藉由缺乏才能進入體驗。後句由於身處資訊爆炸的時代,大部分只知道訊息與名稱,實際並不認識也未曾體驗,須真實知道與認識,這些體驗與實際上感知與只知表面是有很大差異的。李取中老師便以這句話當成大誌雜誌的精神,鼓勵讀者體驗人生,理解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