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用哪三個關鍵字形容自己的個性呢?」
#慢熟 #內向 #拘謹 是李宛軒給自己的形容,很難想像這位在台上落落大方、侃侃而談的講師會這樣形容自己。
身為東吳大學唐松章校友人文講座在112學期下學期的第一位講師,李宛軒目前是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百川學士學位學程的大一生,她的年紀甚至比台下大部分同學還要小,但她在國高中時期創辦了臉書社團「國/高中學習討論群」與粉絲專頁「學生的心聲筒」,已經累積破億的網路流量。
化悲痛為力量 國中即成立學習社群創造共好
李宛軒在2022年及2023年陸續獲得全國十大傑出青少年及總統教育獎的殊榮,她的事蹟因此曾被放到PTT討論,很多網友認為其豐富的學習歷程背後一定有著衣食無缺的成長背景,也有人篤定她的父母是竹科高階主管,才能支持她達到如此成就。
與現實相反,李宛軒的父親在她升國一那年猝逝,接踵而來的不自信和自我懷疑,讓她失去交友能力及讀書動力,「當時我的家庭、人際和友情全盤皆輸」,頓失依靠的她,開始在網路上和不認識的網友聊天,也開啟了後來成立臉書社群的契機。
李宛軒發現,國中階段的她和同學們一樣最常煩惱的問題之一就是課業,當時臉書橫空出世,她在創立帳號並摸索了將近一年後,決定先從創立Messenger 聊天群組開始,打造了一個國中生專屬的線上課業討論空間,爾後有越來越多同學申請加入群組,讓她嘗試成立了「國中課業討論群」社團,成員多達30萬人,在她升高中後,再成立「高中課業討論群」成員已近20萬人。
李宛軒進而分享了她當初創立共學社群的動機:
- 自身所需
- 發現問題、看見需求
- 相信自己有一定的執行能力
- 想做的企圖心
她提到,很多人在開始一件事情之前會先告訴自己「這太難了,我做不到!」,但是她相信自己有一定的執行能力,且她發自內心地想做這件事。
從冒牌者症候群看見需求 開辦「學生的心聲筒」關心學生身心健康
小小年紀就身兼兩個社群的創辦人與管理者,李宛軒優秀的表現被親子天下採訪了,原本經營社群對她而言只是稀鬆平常的事情,但專訪刊出後,她發現班上同學的目光開始不一樣了,這讓內向害羞的李宛軒深感壓力,備受期待讓她陷入了「冒牌者症候群」,嘗試脫離低潮的她主動尋求輔導室的協助,這也讓她發現其實很多同學和她一樣,除了課業問題,學生們還有人際、家庭或是心理問題需要抒發與支持。
於是,李宛軒創立了「學生的心聲筒」粉絲專頁,簡介開宗明義寫出:希望有個地方能讓學生毫無顧忌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及想法,使這些聲音被更多人聽見。學生的心聲筒透過匿名投稿的方式,降低了投稿者擔心身分曝露的心理負擔,讓一些不敢對父母朋友訴說或是不敢尋求輔導室資源的心理問題多了一種相對安心的抒發管道,而這樣的書寫過程,同時是一種自我療癒的過程。此公開的粉絲專頁當初雖然是為了學生族群而成立的,現在也有許多家長或老師透過粉絲頁的討論內容更了解青春期孩子們的煩惱。
沒有標準答案 透過摸索與嘗試解決社群經營難題
當時社群媒體的發展遠不及現今的成熟與熱絡,李宛軒不諱言地與大家分享,在社群剛成立初期就被要好的友人提出質疑;你想要經營到一萬人嗎 不可能吧,即使家人不支持、朋友不看好,個性文靜的李宛軒不爭辯反駁,只是默默地做。
她提到,經營社群最初的困難在於從來沒有做過,也沒有人可以引導協助,遇到問題就必須自己想辦法處理,因為自己創立的社團要自己負責。以「審文機制是否應該開啟」的難題為例,李宛軒邀請現場同學角色扮演,詢問大家如果你是管理員的話,社群應該打開審文機制,還是關閉?
在場同學有人贊成開啟,有人支持關閉,這樣的結果不令人意外。如果打開審文機制,就會被主張關閉審文的人反對;如果關閉,就會被主張打開審文的人討厭。「我發現我不管做甚麼選擇都會有人不滿意。」李宛軒在摸索與嘗試中,慢慢找到社群經營的方針,不只訂立出更明確地社團規則,而自己也在此過程中獲得成就感。
看見他人需求 分享自媒體經營心法
在臉書社群及粉絲頁發展穩定後,李宛軒也開始嘗試個人自媒體經營,創建了一個IG小帳加認識的朋友,以及一個公開帳號加網友,在2020年5月疫情正嚴重之際,大家都在家上班上課,她的一篇”50個問題”的貼文讓李宛軒的公開帳號爆紅。
李宛軒鼓勵有興趣自媒體經營的同學可以參考拜讀其他同齡者的作品,她舉例:「設事未深」透過分享設計知識並推出「字型大補帖」,短短時間內就吸引數十萬粉絲追蹤及轉發;另外一個例子是身為新課綱白老鼠的高中生許云澤在17歲時即自架網站「高中生資訊想」,分享108課綱的學習歷程準備技巧。她指出自己的「50個問題」與前述案例的共同點是「看見他人的需求」。
此外,她也分享其他由高中生創立的特色帳號:「辰宇落雁體」是由兩個高中生發起的自學計畫,其所製作的手寫字型不僅免費開放下載,更曾受到知名飲品飲冰室茶集藝文館的邀約,將其作品印刷在飲品包裝上;「李怡蓁」於高一時創立Youtube頻道,以影片形式分享高中生活點滴,至今有近八萬人訂閱;IG「台語巢」是由高中生經營的閩南語推廣帳號;IG「因為我們年輕」則是一群自學生發起的獨立刊物。
持續進修 傾聽內心聲音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年代,社群焦慮常常讓人擔心自己跟不上時代,逼迫自己要學習或進步,李宛軒提到,大家每天在社群媒體接收到太多別人的成功,最困難的事情是「聽從內心的想法」-這不僅是李宛軒在練習的事情,她也認為這是所有大學生都應該學習的事情。
李宛軒分享同學們可以嘗試的方法:參加競賽驗證自己的學習、透過線上開放式課程取得證照、加入學生組織、爭取企業實習,觀察公司內部運作及學習主管或同事的處事方法、找自己有興趣的領域研究或做專題、記錄自己喜歡的東西或是主動擔任品牌校園大使,累積溝通實戰經驗,也可以推廣自己喜歡的牌子。
請記得「每個人的時區都不一樣」,假設你現在已經很努力了但都沒有效果,李宛軒想跟大家說,你的努力不會是徒勞的,這些都會成為你的經驗。她也鼓勵大家在課堂以外的時間,可利用多元的自學管道進修,例如:線上免費學習網站、FB社團、LINE社群、追蹤KOL或業界大師(例如:對行銷有興趣者可以追蹤電商人妻或傑哥),亦可在社群平台關注相關帳號,演算法就會主動推薦更多類似的帳號,除了線上學習管道以外,多閱讀課外書也是很適合激發創造力和思考力的方法。
最後,李宛軒關心在座同學們的就寢時間,她提醒,晚睡和熬夜會連帶影響自己的課業學習吸收狀況甚至交際能力。最後她也以自己的經驗建議大家每天保留一些自己的時間,去走走操場、去不同的教室走走、回顧自己的狀態。多多思考甚麼是你真正喜歡才去做的事情,嘗試去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不要被主流聲音而影響自己真正的心之所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