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海洋,我們熱愛他,但海洋也有著許多需要瞭解與面對的現況問題。
前幾週的人文講座,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董事張卉君談到了海上的舞者「鯨豚」的圈養演變歷程,本週則邀請致力於投入海洋守護、環境友善的海湧工作室執行長陳人平,從保育類動物海龜出發,分享在環境守護第一線工作時,所觀察到因大量海洋垃圾造成的生態危機及環境問題。
如「海湧」般一波一波推動著守護海洋的那份愛
陳人平是海湧工作室創辦人兼執行長,也是位身體力行的環境行動實踐家,相信只要大家願意開始改變,就能夠找回人與自然的良好關係。
2017年陳人平成立海湧工作室,「海湧」取自海浪台語發音,工作室透過淨灘、講座等各種行動來倡議海洋環保議題,至目前已舉辦超過350場淨灘活動,每次淨灘都處理掉將近1-200公斤的海洋廢棄物和垃圾。更重要的是,透過淨灘的實際行動,海岸環境的現況被越來越多人關注討論,讓這些海洋環境有機會獲得解決。
關於海龜,你應該要知道的那些事
從海湧工作室的紀錄影片中,陳人平執行長介紹了許多海龜的習性和知識。海龜在全世界一共只有7種,其中5種有大洋迴游的習性,因而會經過四面環海的台灣,在台灣最常見的海龜就是你我都熟悉的綠蠵龜。
綠蠵龜,並沒有綠色的龜殼,但是因為主食綠藻,食物中所含的葉綠素會讓他的脂肪、排泄物變成綠色的,才以此命名。小琉球是台灣可以看到最多海龜的地區,全島共12公里海岸線有超過300隻海龜在此居住,尤其在去年疫情期間,登島旅客減少,在沒有大量人潮群聚的狀況下,空拍調查一度發現高達805隻的海龜蹤影。
海龜靠肺呼吸,需要定期換氣,一般人在救援海龜時容易犯錯的行為之一,就是將受傷生病的海龜直接野放,虛弱的體力會讓他們無法順利的活動換氣,反而會造成海龜的死亡。在海邊遇到任何保育類擱淺或各種不可思議的現象,直撥118找海巡署協助處理,才是最正確的行為。
海龜的殼和皮膚是有感覺的,若隨意碰觸會產生恐懼反應,使他們受到驚嚇,依台灣現行的野生動物保育法,若觸碰、追逐或驚嚇到海龜,會面臨6-30萬不等的罰金。
關於海龜生態,其中一項大家熟知的便是洄游產卵。在海龜產卵棲息地,每到產卵季,白天會在沙灘發現一條條長型的爬痕,那即是海龜在夜晚上岸產卵的路徑,夜間的行動能避免太陽曝曬和其他外力干擾。海龜媽媽上岸會選擇乾淨的沙灘挖洞產卵,經過沙灘兩個月的孵蛋,小海龜將會靠自己的力量破卵而生,爬回大海,這回到大海的途中小海龜也會面臨大鳥、螃蟹偷襲捕食的挑戰,整體孵化率大概在70-80%間。
海龜遇到的大危機
棲地破壞,是海龜滅絕的重大原因之一,因為沙灘人造的東西越來越多,導致沙子流失速度加快,以及過度的觀光人潮,讓海龜產卵的環境越趨嚴苛,原本的沙灘變成岩石灘、垃圾灘,不僅海龜媽媽可能在上岸過程中卡住無法順利抵達產卵地,小海龜回到大海的路上,也同樣變得艱困。
當救傷隊執行勤務時,很常遇到死亡的海龜,經解剖後常會發現消化系統的各個器官都塞滿了垃圾,常見如:保麗龍、塑膠碎片、包裝紙、尼龍線、氣球等,這些垃圾不僅對土地環境造成的傷害,也傷害著海洋生物們。
淨灘活動時常常會聽到:「這是別的國家飄來的垃圾啦!」,眾多海灘垃圾中,即使有隨著海流飄過來的,但大多數都還是所屬海域國家所產生的,陳人平和工作室的夥伴在台灣各地進行觀察,見過許多有著誇張垃圾狀態的海灘,根據統計會被沖上岸的垃圾只佔了5%,由此可推測飄流在海上的垃圾量有多驚人,這些垃圾對生物的影響不僅是在海洋魚類體內會發現垃圾碎片,更曾有研究發現人類的排泄物也檢測得出塑膠微粒。
解決環境生態問題,需要從垃圾減量做起
面對日益嚴重的海洋垃圾問題,「淨灘」是我們可以做的其中一項解決行動。淨灘活動透過大眾的力量,能有效地減少海邊的垃圾量,在一群人齊心付出力量清潔沙灘之後,會讓人充滿成就感與滿足感,透過有系統的淨灘活動,也能實際了解海廢垃圾的種類及數量,透過分析去知道到底是哪些垃圾在污染海洋。
但是我們沒有辦法天天都在海灘揀垃圾,要解決海洋垃圾問題除了淨灘,最重要的是要從源頭減量做起,在生活中,我們可以有更多環保行動、垃圾減量的實踐。
根據2016至2020年的海洋廢棄物調查,數量多的種類不外乎為寶特瓶、塑膠瓶蓋、吸管、塑膠提袋、外帶飲料杯和免洗餐具等。這兩年因為疫情關係,外送外帶的頻率增加,所製造的垃圾也隨之增加,但是也有很多情況是有機會做到減少垃圾量,取決於我們是否有意識地在做減量控制。
垃圾來自於生活,生活中我們常會用到的塑膠袋、塑膠餐具、竹筷、紙餐盒等產生的塑化劑或是毒素,這些環境荷爾蒙會造成身體傷害、發育變化異常,減少使用不僅能減少垃圾量,也是一種對身體健康的選擇。
垃圾問題另一個重要的根本關鍵在於「浪費」。要完全禁用塑膠製品或一次性包裝是不可能的,但我們有沒有認真思考過,「我們真的需要用到這麼多量嗎?」假設可以將每天買早餐的塑膠袋重複使用節省下來,一個月所減少的垃圾量就有極大的差異,能夠減少不必要的垃圾,是很重要的改變,每個人多做一點,對環境的幫助就多一點。
改變,就從生活習慣開始
陳人平執行長最後總結,環保其實不難,改變可以從每一個人的生活小習慣與行為開始。少抽一張濕紙巾、少開一罐瓶裝水、自備環保杯減少紙杯和吸管的使用、隨身攜帶環保餐具、塑膠袋重複利用,有意識的控制不濫用、不浪費,讓隨手就能做到的環保行動,成為改變環境的一點力量。希望大家能夠思考,我們無法改變整個世界,但重要的是,我們有沒有為了改變世界,而付出過努力。
如同海湧工作室的精神之一「親身去實踐付諸行動」,我們的一舉一動關係著地球未來的長相,每一個能夠減少的浪費,對環境和自己都是有幫助的,需要有大家的行動累積來保護地球,使生命得以延續。除了淨灘之外,從生活源頭做到垃圾減量,讓孩子在未來還可以有漂亮的海岸線可以玩耍,讓海龜有乾淨的沙灘繁衍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