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二學期崇友實業獎學金」交流學習暨獎學金頒發見面會,已於12月4日至5日在崇友文教基金會圓滿落幕,本次共有43位來自全台33所大學的清寒績優在學學生,皆獲得每人三萬至五萬元不等的獎學金。除了單純只是發放獎學金補助之外,崇友文教基金會更聘請名師舉辦為期兩天一夜的「設計思考工作坊」交流學習活動。「感同身受、將心比心」,基金會執行長唐秋鈴表示,希望能透過活動讓大家學習如何關心周遭的事務,對未來求學或工作,都能有一個良善的影響。
積極回饋社會 給魚吃也要教釣魚
崇友實業於2020年起開始設立人才培育獎學金,鼓勵清寒優秀的校園學子能奮發學習、勇於朝夢想前進,今年是基金會第四度舉辦獎學金活動,原本預計共發放200萬獎學金給40名的績優學生,但最後卻在61件的來件申請數中,破格入選了43位同學。崇友文教基金會期盼能幫助更多需要資助的學生,讓少數學業資格還未達標的清寒學生,也能有敢於作夢、持續挑戰的原動力。
「給魚吃、還要教釣魚」,崇友文教基金會心疼許多清寒學生在生活中遇到的阻力,認為必須跳脫金錢資助的單一模式,強化以人本為出發點的思考課程。「了解人、才知道怎麼設計」,於是基金會特邀約台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邱佳慧,以及跨領域學習中心主任王明旭,規劃一場主題為「Your Life We Care」的思考設計工作坊,透過一系列腦力激盪的活動,讓理工專業的同學能擁有更深、更廣、更多面像的思考路徑。
發現問題 解決問題
長期致力於設計思考的兩位老師都強調解決問題不難、發現問題才難,設計思考就是以人為本的解決問題方法論。因此在本次的交流學習活動中,老師將43位同學區分為7組,從團隊建立、暖身、介紹案例、對話、反思、觀察、默契考驗、團隊練習、議題思考、概念發想、工程原型製作、成果報告與評審回饋,一直到學習反思,豐富緊湊的實作課程,搭配活潑生動的教學方式,讓兩天一夜的交流活動無一冷場。
首先,邱佳慧老師讓同學利用一小時的時間前往台北車站找尋需要關心的人,走進場域貼身觀察,再透過大家一同分工搜集文獻與學術資料的整理,進行我說你寫的放聲思考法(Think Aloud),對組員進行議題的論述,接著再運用「KJ法」的便利貼記錄方式,從複雜的項目中釐清思緒與脈絡;用圖表的方式善用冰山理論(Iceberg Theory」、理解、探索與連結內在經驗與外在歷程的深層問題;再搭配九宮格分析法(Mandala Chart),進行發散式的多元思考模式,擺脫循規的框架桎梏,發展更創新的解決方式。
「如何從優秀走到頂端?歷程就是關鍵」,王明旭老師要大家學習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與團隊溝通的重要,把問題敘事清楚、進行合理、可行、有創意,甚至運用工程教育的優勢,將科技帶入解方中,最後則要各組別用樂高說一個故事,拍攝兩分鐘的工程原型製作,呈現問題背景與個案情境、解方圖繪、設計立論與效益。
取之於崇友 用之於社會
替身障者或年長者發現「引路機器人」、幫後天視障者創建「不會讓你A到」的行動app、設置有電梯的天橋幫助行動不便的年長者增加出門的動力、研發無障礙廁所通的app,幫助輪椅族在台北車站易於如廁、讓女性街友有能回收再利用的以物易物所、規劃適合祖孫同行的高齡友善公園。每一組都為自己的發現,提供極具創意的原型製作解方,最後的成果發表由執行長唐秋鈴、「混障綜藝團團長」劉銘,與「台灣身心障礙者就業權益促進協會秘書長」陳淑芳擔任評審與講評,最終由能協助視障者避免陷入過馬路的險境所研發的「SSG智能感測眼鏡」最受好評。
「沒有障礙的社會、只有障礙的人心」,團長劉銘說只要人心不受限、社會就無阻,更認可崇友文教基金會的交流學習活動,正是能讓年輕人理念紮根的最好方式。秘書長陳淑芳則舉老子《道德經》的上善若水鼓勵同學,處事要擁有像水一樣、隨時可做自我調整的智慧,也許解方未臻完善,但對同理社會不同族群的努力,就是此行最大的收穫。執行長唐秋鈴除了頒發獎學金與證書給同學外,更期盼大家透過這次活動課程學習到的同理心,能在人生道路上受益無窮。
兩天活動帶給大家的是「感謝、團隊、思考、動手、溝通、創新、改變、行動、持續、與回饋」,兩位老師舉了蘋果創辦人賈伯斯與眾不同、特立獨行的風格為例,告訴大家「思考會讓你與眾不同」。受到啟發於會末首位主動分享的高科大電機系同學丁庭右,也勇敢的告訴大家,「人生不主動會失去很多」,認為勇於嘗試、主動學習是他最想與大家共勉的座右銘;中正大學機械系的曹丹穎與台灣大學土木系的呂軒銘則是對在活動中學到溝通、認識大家、認識社會有所體悟。
「取之於崇友、用之於社會」,王明旭老師殷切的呼籲,有能力幫助別人是偉大的,期許大家一同成為偉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