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學期最後一場崇友人文講座在同學熱情的20秒掌聲中,歡迎知名大提琴家張正傑,來和我們分享他心目中的古典音樂。
從小展現過人音樂長才的張正傑,本來以為自己出國留學後,就會一直留在歐洲發展,30年前回到台灣擔任大學客座教授後,便決定留在家鄉推廣古典音樂,將古典音樂帶進更多人的生活中。
古典音樂賞析初入門
當你在一個空間中靜默10秒鐘,你會聽到什麼?在沈澱心情後,會提升對聲音的感受度和靈敏度,也就能細細感受古典音樂。
講座中播放的第一首音樂,是古典音樂排行榜第一名,一首澎湃多層次的小提琴協奏曲──韋瓦第《四季》,許多人聽過,但很少能精準地講出樂曲名稱。那麼在台灣的經驗,貝多芬的《給愛麗絲》是最為人熟知的古典樂,當老師一播出音樂,此起彼落的笑聲便說明了一切。
張正傑帶領大家聆聽韋瓦第《四季》,從音樂中感受韋瓦第所描寫的四季風貌:秋天的慶豐收、春天蟲鳴鳥叫的希望之感、夏天暴風雨交錯的急促和冷冽冬天裡團聚過節的溫暖氣氛。
純粹用聽覺來想像音樂要傳達的意象,對許多人來說仍是一種抽象的概念,張正傑就想,能有什麼方法讓聽眾更容易理解樂曲?他靈機一動想到了台灣傳統布袋戲,藉由戲偶來演繹,將音樂劇情化,於是他和李天祿亦宛然劇團合作,張正傑和操偶師父一一解釋每段樂章所代表的意義與情境,花了許多時間的磨合與練習,才完成這個西方音樂與東方傳統戲劇的合作,而有視覺效果輔助,更能傳達音樂中的故事。
現場張正傑也拿出他那把329歲「高齡」的義大利大提琴演奏巴哈的《前奏曲・第一號無伴奏組曲》讓同學從音樂發想,如果用這首曲子拍一支廣告,你會用來表現哪一種產品?同學從節奏的起伏、快慢和音色中分析,提供了許多創意答案如:吉普車、按摩椅、紅酒、咖啡或高級餐具等。這首曲子不像《四季》是有主題的標題音樂,而是音樂家只留下曲子,讓聽者自我想像,由聽者自由的給予音樂生命,發揮出樂曲本身的價值。
指揮家談領導風格
下半場一開始,張正傑用3個不同指揮家的影片,和同學分享領導風格。指揮家是舞台上的領導者,風格各有不同,有的輕柔優美、有的瘋狂且誇張。指揮家帶領整個樂團,控制樂曲的表現形式以及樂器與樂器之間的關係,不僅凝聚樂團的注意,也同時凝聚觀眾的注意,演奏同一首曲子,不同的指揮家所帶來的音樂饗宴也會有所不同。
創新、創意玩音樂
張正傑致力推廣將古典音樂融入生活中,讓古典音樂不只受限於音樂廳裡,與其說演奏音樂,張正傑更喜歡用「玩」音樂的態度來表演,從這塊家鄉土地中,萃取不同的元素與尋找靈感,他玩得專注、玩得專業並且融入跨界表演。
張正傑將古典音樂的演奏場域帶進太魯閣峽谷,以長春祠為背版,加上立霧溪的水聲、國家公園裡的空氣,創造出不一樣的音樂效果。不只國家公園,金門翟山坑道、墾丁龍磐公園都曾有張正傑舉辦音樂會的足跡,為的就是讓更多民眾能夠親近古典樂。
除了戶外場域的演奏,張正傑也讓古典音樂走入不同的族群,他辦過監獄裡的音樂會、輪椅音樂會、癌症病童音樂會與親子音樂會等等,舉辦各類型的音樂會,要克服許多的挑戰,無論是場地或是演奏的曲目,但張正傑始終抱著希望將古典音樂分享更多人的初心,讓民眾不一定要走進國家音樂廳,也能夠享受音樂的美好。
跨界的創意合作,張正傑讓古典音樂有更多可能,他將古典樂與布袋戲、京劇、歌仔戲結合,讓音樂無國界,東西方文化的合作撞擊出許多的震撼。最近更促成柏林愛樂管弦樂團最有名的12把大提琴演奏台灣童謠,即將於明年推出演奏專輯。
熱愛音樂,繼續「玩」很大
去年張正傑在國外騎單車摔車,造成左手骨折,當時他很擔心再也無法回到舞台上表演,治療復健期間,用右手拉弦、鼻子按弦,創作了一首《左手受傷紀念曲》提醒自己有多熱愛音樂,要持續堅持,回到舞台上繼續他最喜歡的演奏與音樂分享。
音樂是張正傑寄託心靈的方式,每場音樂會都像第一場或最後一場的珍惜,只要還能在演奏的一天,都十分令人興奮與開心。最後,張正傑鼓勵各位同學,從現在就要開始學習如何打開心胸、開闊眼界,不僅堅持做自己喜歡的事,還能幫助他人、回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