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們所接觸的許多事物都與藝術、美感息息相關,但大多數人卻是無感,身在其中而不自知。大企業家馬雲曾說「藝術不能當飯吃,但是在將來的世界,不懂藝術,不學習藝術將會沒飯吃。」可見得美感的培養,不只是藝術專業學習者的技能,而是每一個人都應具備的基本素養。本次崇友人文講座邀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兼任教授巴東老師,以繪畫作品發展表現為例,與我們分享中西藝術的內涵,以及多年的文化發展所表現出的美感特質有哪些差異?各別的特色又是什麼?
藝術活動與整體文化內涵的對應關係
巴東老師首先分享,透過繪畫我們可以從中分析其所處的空間與時間所代表的文化底蘊、宇宙觀、背後的文化體。這是要了解一個時代、一個國家文化發展很重要的題材與媒介。
「藝術」是人類智慧與文明發展中非常尖端的產品。而其所展現的美感好壞,並非見仁見智,是有精準的好壞高下的標準。它應當是內在於每一個人的生命裡,而不是膚淺且表面的附庸風雅事物,或是用來裝置生活的一種手段。
談到文化內涵,這和國家發展進步與否也是有關聯性的。一個國家是不是有發展潛力,會著眼在兩個重要的觀察指標:衛生清潔條件、文化藝術與美感。這兩個指標會提升國家整體的文明高度,進而才能帶動政治、經濟的發展。
中西藝術文化特質差異
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底蘊不同,談到中西藝術的差異,首先從和宇宙萬物的互動關係開始了解。
在西方的文化,認為人與自然間的關係是競爭、對立和抵抗的關係,是「天人對立」,人要生存就要和宇宙、大自然搏鬥,譬如:電影「異形」對怪物的恐懼,奮力對抗;而中世紀開始的飛機機械發展歷程,也是建立在征服自然的思想上。從中國的詩詞畫作中不難理解,中國人與自然的關係,強調和諧、強調「天人合一」,中國人的思想會認為,鳥在天上飛、魚在水裡游、人在地上走,是天經地義的事情,要順應自然而生。
另一方面,就人格典範崇拜來看,西方文化崇拜光芒四射的「英雄」與「天才」;而中國文化體系,則是尊敬每個舉動皆合乎道德和規矩「聖賢」、「君子」,從這兩方面即能展現中西方兩種完全截然不同的文化特質。老師也順道提及,東方文化中,日本是文化藝術發展很前端的民族,超越中國、韓國等所有東方國家,而其所追求的人格典範是剛烈的「武士」、精細專業的「達人」。
回到美感上來看,不同的文化體系有不同的美感、藝術方向和文化內涵。
西方呈現的美感藝術特質是崇高、華麗、雄偉、令人歎為觀止,如同鑽石光彩奪目,就像前面提到西方文化所崇拜的英雄或天才。若同樣以礦石來比喻,中國文化就像是玉,有一種溫潤、含蓄、晶瑩剔透、內斂的美感,因此我們常說「君子如玉」,這種文化特質的表現,從畫作中就能略窺一二。
藝術活動的本質
藝術的本質是語言,藝術家透過藝術品將訊息傳達出去,而訊息的傳達則是通過人的感官五感,觸覺、嗅覺、味覺、聽覺、視覺。其中最常表現的是視覺(電影、繪畫)及聽覺(音樂)。
繪畫是一種視覺藝術,要學習「看」懂畫,而非「聽」懂畫,自己從畫作的筆觸、光線、紋理、線條去感受畫作本質的好壞與其所傳達的內容和情感,不單只是聽別人說背後的故事,而對作品產生過多的聯想跟感覺。
講座中,巴東老師分享了幾幅畫作,以最直接的視覺感受,來體會中西方繪畫藝術的表現差異。西方畫作擅長寫實肖像、宗教故事、表現人性的掙扎與複雜的情感,中國的山水花鳥畫作則著重描寫自然的生動姿態。
美感除了是一種強勢文化的觀察指標,工業文明要提升,最重要的也是美感,美感不夠好就無法提升品質。如:美國的蘋果手機為何大受歡迎,主要就是整體設計簡約、大方單純、高雅,因此深受喜愛。要升級工業產品,要建構色彩學的體系,才能進步到現代的美感高度。
特別值得一提,關於日本的美學境界,不同於西方的雄偉華麗或是中國的高雅精緻,日本的美感境界是呈現兩極化的,有以「武士道精神」為代表的精緻工藝品,展現陽剛、堅毅不拔與強大意志力;以及擁有女性化陰柔美感特質的「櫻花意象」,用櫻花花落之時淒離的美感來表達臨別和對生命的感嘆。
自我美感的提升與藝術賞析學習
巴東老師最後提到,藝術始終來自於生活的體驗,藝術是真實的生命感受,真正的藝術家是無我的,不賣弄自己,將所有的精神與感覺都投入在他所表現的藝術作品之上。
在重視科技發展的現代,我們更要努力提升美學文化培養的質量,文化是每一天生活的累積,練習多注意與感受身邊週遭的事物,多方面接觸各種藝術的機會,如欣賞好電影,美國影集「冰與火之歌」、「王者之聲」,和氣質好的人互動、嘗試欣賞西方印象派經典藝術作品做為入門,多看多感受,才能逐步提升自我的美感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