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民宿,社區到小鎮的社會實踐省思之路
2019年為台灣的「地方創生元年」,亦即是期望結合地方的特色和人文風情,發展出當地最適合的產業,以解決城鄉發展失衡的問題。然而早在14年前,小鎮文創創辦人─何培鈞,就已開始在地方默默耕耘。
為了夢想舉債千萬,努力不懈讓「天空的院子」一砲而紅
位於南投的竹山鎮,曾因外銷大量竹製品而富裕,也因竹製品沒落而蕭條。然而在不景氣的情況下,何培鈞卻願意為了守護文化挺身而出。19歲那年,他深深著迷於竹山一座荒廢的百年三合院,也對文化的消逝感到惋惜,他下定決心要維護這裡的百年傳統,從此便全心投入於竹山的創生之路。
這條路一開始走得並不順遂,何培鈞在大學畢業後和銀行借了一千五百萬,並在許多人的幫助下將廢棄的三合院整理成民宿,取名為「天空的院子」。但隨之而來的是很現實的問題:民宿開在那麼偏僻的山區,會有人願意來嗎?在巨大的貸款壓力之下,何培鈞必須想辦法讓民宿被看見,於是他積極地尋找合作對象,自己製作廣告和文宣,甚至親筆寫信給各縣市政府,最終說動了南投縣文化局局長,進而促成音樂家馬修.連恩的來訪。馬修.連恩後來為民宿做了一張同名專輯,並獲得金曲獎的殊榮,「天空的院子」從此聲名大噪,訂房率從谷底回升,何培鈞也在七年後將貸款全部還清。
使用在地傢俱、改造老車站,善用地方資源解決觀光問題。
「天空的院子」成功地讓外界認識竹山這個小鎮,然而何培鈞發現,觀光人潮並沒有實際幫助到當地居民,竹山的人口仍然不斷地流失,根本原因是因為政府只用「人潮」和「錢潮」當作發展指標,導致房價上漲、當地居民外移、缺少地方特色等「觀光虛胖化」的現象。
意識到這個問題後,何培鈞決定先從改變民宿開始。他在客房裡使用竹山老字號的手工棉被、房間使用在地的竹藝製品裝飾,如果房客有喜歡的傢俱可以直接用手機掃描購買,這樣不僅讓房客有新穎的消費體驗,也幫助了當地產業發展。
另外,何培鈞改造了廢棄多年的竹山台西車站,他將一樓改造成冰店,二樓打造成竹編裝潢的餐廳,而餐點和餐具都是用當地農產品製作。同時,他們在車站後方設立竹巢學堂,每個月舉辦一次「光點小聚」邀請居民一起關心竹山的議題,居民可以利用這個時間提出意見、互相交流。「最後公車真的開回來了!」何培鈞說,荒廢已久的車站,竟然在改造過後讓公車重新靠站,許多竹山鎮的老人家都為此感動不已。「發掘問題,並找一個溫暖的解決辦法。」何培均一直秉持著這樣的信念,成功的維護竹山文化,並賦予傳統產業全新的生命。
地方創生不是埋頭拼命做,而是不停吸收新知、創造價值。
或許很多人認為地方的問題就要用地方的思維解決,然而何培鈞卻不那麼覺得。「有時用地方的方式解決問題,反而會讓思考愈來愈僵化。」何培鈞說,面對問題應該要積極吸收外部想法,才能打開更高的格局。他在竹山鎮上租了一棟房子,歡迎各式各樣的人「用專長換宿」,讓不同領域的人為竹山帶來更寬廣的視野。當中有網路專長的法國人幫忙架設官網、熱愛跳舞的印度人每天到街上跳印度舞活絡氣氛,還有大學生利用竹編製作創意QR Cord,以及竹山鎮「最喜歡聊天的老闆」特色地圖。
除此之外,小鎮文創持續與時俱進,他們開發「竹山數位身份證」APP,邀請世界各地熱愛竹山的人成為「數位鎮民」,並利用區塊鏈技術打造虛擬「光幣」,消費者除了可以在合作店家用光幣消費以外,還可以看到這筆消費幫助了哪些小農與在地商家,因而更加了解產品的源頭及竹山的產業,而小鎮文創也會利用這些消費資訊,設計出更貼近地方居民及消費者需求的服務。
改變從教育開始。認識家鄉,讓青年不再外流。
「台灣教育訓練的內容,多半都是要學生去解決城市的問題,所以長大後很少人會關心自己的家鄉。」為地方努力多年的何培鈞,有感於台灣教育的不足,決定親自設計教材給竹山的學校,小鎮文創開發了國小至高中的教材,在小學階段利用桌遊讓學生對竹山有初步的認識,國中時帶入產業分佈的概念,到了高中則是設計工作坊讓學生更深入的了解地方議題。有了這些教材,竹山的孩子可以對家鄉有更多的認同和連結,在長大後也會願意回鄉,一同為竹山的永續經營努力。
當年那個愛上百年三合院的何培鈞,憑著一股對竹山的熱愛,發揮創意,突破困難,最終翻轉竹山,成功創造了獨特的小鎮風格。現在,何培鈞把竹山經驗輸出海外,他受邀至中國、馬來西亞、新加坡演講,也和當地的政府合作,希望將這樣的創生學影響至整個華人圈,為地方創造更多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