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份青年公參俱樂部|動平會x動物不是娛樂|活動報導
撰文者/許雪芳 執行企劃
「其實我以前不覺得外面有流浪狗,直到自己家裡的狗狗過世以後,因為想領養而認識了很多愛媽,一頭栽進了流浪狗的世界,從此走向不歸路。」
台上是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的理事長-林憶珊。
削著一頭俐落短髮,眼睛炯炯有神卻帶著笑意,身上穿的白色T恤上面寫著:
BE KIND TO ANIMALS.
這其實也是這堂講座想傳達的核心思想-對動物好一點。
受到了愛心媽媽們的影響,林憶珊開始學著抓狗結紮。當年其實很少人再進行結紮,所以開始學吹箭、用誘捕籠抓狗……當時一直抓一直抓,覺得長時間下來流浪狗數量應該會減少,努力到最後發現根本徒勞無功。
研究所畢業後進入了動物關懷協會,才認真地意識到,一昧地抓狗結紮是不夠的,必須從源頭思考,從法規政策進行改變。
推動修法 從根源大量減少捕獸鋏
以前一個捕獸夾只要30~50元,只要花個兩百塊買5個捕獸夾就可能讓動保夥伴奔波快一年,後續的醫療和追蹤更是佔據動保組織極大的人力和成本,即使花了這麼多心力,捕獸夾的案件通報仍然有增無減,在林憶珊和動保團體的努力下,成功推動動保法修法,明文禁止捕獸鋏的販售。
我們要從個人經驗去思考,這樣從根本解決問題才會有力量。
畜牧處之下的動保科 動物保護難以落實
現行法制下動保科隸屬於農委會畜牧處,承辦人或長官多偏向畜牧業的思維而非動物保護的思維,例如畜牧是推動兔肉,動保是保護兔子,當動物保護和提升畜產經濟的主流思想相衝突時,前者常常受到限制或是被犧牲,因此林憶珊多年前也開始積極推動修法,希望農委會將動保科從畜牧處獨立出來,成立專司動物保育事務的部門,以落實動物保護。
收容所園長的死諫 揭開台灣動保體制的不堪
政府目標2017年全國零安樂死,但寵物登記和源頭絕育的速度,遠遠趕不上動物棄養量,而畜牧處的動保科層級很低,資源很少,人力不足,且政府機關無法拒收動物,導致動保所空間嚴重不足。
桃園市動物保護教育園區(新屋動物收容所)的簡稚澄所長身為動保的第一線執行人員,熟知問題所在,卻又無力改變,最後發生憾事。
遺書內容提到「希望這件事能被世人看到,選擇用狗安樂死的方法,是要凸顯現有台灣動保結構的問題。末端的資源、人力不足,源頭管制工作無法做好,流浪狗到了最下游的收容所都是苦難。」
成立動平會 從未來的主人翁開始觀念翻轉
台灣其實有非常多樣性的動物,但全台超過九成以上的資源都集中在狗和貓身上,全台30幾個動保社團都在救狗救貓,只有台大動權社關注還有狗貓以外的動物,而民眾對於動保的觀念大多止於「以認養代替購買」。
觀察到台灣缺乏針對動物相關教育的組織,林憶珊在2013年10月時成立了動物平權促進會(簡稱動平會),希望以兒童為目標群體,透過活動、課程、志工機會的提供,讓孩子從小學習善待動物的方法。
近年出現越來越多以動物體驗活動為包裝的生態農場-提供遊客各種體驗活動,這些本該在大自然及原生棲地自在生活的動物們,如今被關在狹小空間,且每天要提供大量遊客觸摸、餵食、騎乘甚至表演,在旅遊旺季時更是疲憊不堪。
此外,他們也積極進行反對展演動物的宣導。
動平會透過田野調查,實際走訪全台各地的娛樂農場,製作出<動物不是娛樂>三部曲紀錄片,不僅真實紀錄灣展演動物面臨的實際困境,並基於推廣理念,此影片在動平會官網供一般大眾免費觀看。
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動物權者,但大人不正確的教育方式或話語常常讓抹煞掉本來孩子善良純潔的觀念,影片中除了動物不堪的生活環境讓人不捨外,透過孩子的眼睛和話語,也會讓我們重新思考,當我們基於喜愛動物的動機到這些地方消費時,我們的行為究竟是愛牠們,抑或是將他們推入難以想像的深淵?
不強求不勉強 動保實際行動才能持久
「所以像我們一般民眾在動物保護這件事上還能做甚麼?」
林憶珊提醒大家,不用要求自己成為百分之百的完人,這樣一定很容易馬上放棄,但要找到自己可以接受的方式,例如:一個月吃一次素、避免購買有動物實驗的化妝品,才有可能發自內心的做下去。
有覺察的人總是比較辛苦,因為你的觀念改變了,態度會有所不同,會想做的更多。
-----------------------------------
後記//
林憶珊雖雖為動平會的理事長,但因人力、資源有限,其實是勞心勞力的校長兼撞鐘,
「尤其大家都喜歡把錢捐給動物收容所或直接照顧到流浪動物的組織,很少人捐給我們這種走教育或倡議類型的團體」,一語道盡組織在募款上的困難。
支持對的人做對的事,是一種善,尤其當人有勇氣選擇一條難走的路時,更需要大家的支持。
邀請您一起成為動物的守護者:社團法人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